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建设“中国乐派” 惠及全社会
时间:2022-02-25 16:59:30 来源: 作者: 点击:
“在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我提出了关于基层美育建设的相关提案,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都给予高度重视。希望逐渐把民族性很强的音乐艺术体系建设起来,纳入中小学考试以及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能影响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同时又能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人,感到很欣慰。
扎根基层,为落实美育建设建言献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王黎光进一步提出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做出贡献的议案。王黎光表示:“‘中国乐派’是在传统文化和美育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音乐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家和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的一个音乐学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追溯“中国乐派”建设的历史渊源、确定“中国乐派”是文化传承的方向,以及延续艺术实践的时代脉络,就是重新树立音乐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造软实力。
王黎光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而所谓强国,不仅体现在有多少高精尖人才,还体现在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倡导“中国乐派”,就是要惠及全社会,最终形成和呈现中国气质和中国特色。
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才能成就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是相辅相成的。”王黎光说,经过深入北京、新疆、青海、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采风和调研,他发现这些地方普遍存在美育体系建设人才缺失的问题,这使得这些地区形成“零文化”传播渠道的局面,无法达到国家基本的美育标准。他说:“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着重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但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目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要提升艺术的审美标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艺术扎根,才能在基层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进而逐渐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度。”
在提升艺术审美标准和能力方面,王黎光提出,现在中小学课本的音乐教材有待提升和完善,教材里要有贝多芬,也要有王洛宾;要有肖邦,也要有刘天华;要有帕瓦罗蒂,也要有郭兰英。他说:“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汲取其他文化的养料。中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要让孩子们打开视野、净化心灵、塑造人格。”
“中国乐派”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乐派”的核心是不可复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也有助于音乐界现实问题的解决。
“当下,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具有时代精神,体现中外文化精髓。”王黎光认为,要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历史赋予中国音乐的重要使命。因此,有必要在21世纪树立起中国自己的音乐流派、音乐学派与音乐教育体系。
“未来,我们要把握住时代机遇,配合国家文化战略建设,在21世纪这一个伟大时代对‘中国乐派’进行梳理、总结与建设。让‘中国乐派’在塑造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对东方文明、世界文明有所贡献。”王黎光说。
原文链接: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9596/9601/202103/t20210315_92292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0-07-23 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办公室...
- 2020-07-23 按照青海省旅游厕所专项...
- 2020-07-23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 2020-07-23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 2020-11-26 近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 2020-11-26 展示技艺,亮出绝活,尽...
- 2021-03-31
- 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