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区在线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创新方式 让文物“活”起来

时间:2021-03-30 19:18:31   来源:  作者:   点击:

  去年12月初以来,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考古盲盒持续火爆、供不应求。前不久,河南卫视推出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以及元宵节节目《元宵奇妙夜》,运用现代科技将博物馆里的唐代仕女俑“复活”,让河南博物院再次“出圈”。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带来的提案,还是呼吁推动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

  马萧林表示,考古盲盒的火爆,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形式让年轻人通过新的视角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要借助科技创新等多种手段,继续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他建议,用活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加强考古界与出版传媒机构、网络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与有效传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同时,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场所,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数字化体验,让老百姓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打开考古盲盒,把水淋在土上,用迷你洛阳铲探好位置后“开挖”,就有可能“见证”青铜器、元宝、铜鉴等“微缩文物”的“出土”,体验“考古”的乐趣。继考古盲盒后,河南博物院近期还推出了“古钱币巧克力”文创新产品,造型各异的十款“院藏古钱币”成了可品尝的美食,这是对古钱币的一次科普。马萧林认为,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个性化表达方式的研究,推出更多高品质、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考古成果是青少年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鲜活教材。我们要针对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适应其圈层化交往、网络化生存、个性化表达的特征,创新主题研学等方式,增强考古成果转化的时代感、吸引力,有效运用新手段、实现新表达,发挥考古成果在青少年认知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优势,更好彰显其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崔哲)


原文链接: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hn/202103/t20210312_922859.htm

投稿服务|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在线网 jingqu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8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